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9月, 2007的文章

Dining Table 1987

圖片
《助聽器》(Monitor)是一份專攻獨立音樂的雙週報,創刊號在1987年7月1日出版,我是其中一個作者。除了有關音樂的文章,每期背頁有一版叫《Dining Table》,是編輯和作者列出當時的心水選擇。 我也記不清楚,原來二十年前已經迷上了西澳Margaret River的葡萄酒。為慶祝《助聽器》創刊二十週年 ─ 不過雙週報在1988年已經停刊 ─ 編輯盧志偉發起再來一個《Dining Table》。對我這種記憶力比柏金遜病人還要差的人來說,實在正中下懷。再二十年後,我仍會記得今天的所愛所寵。

New Generation No.5

圖片
進步停不了,第五期的《New Generation》改用了粉紙做封面。Gary Chan繼續執筆介紹木結他,詳細分析五個主要品牌的產品,我又因為Janis Joplin逝世25週年而選她作《The Good Die Young》的主角。聽新歌的時候,你不能不同時認識音樂歷史。尤其進入廿一世紀後,我聽到所有的「新」音樂,全部都是取材於既有的音樂寶藏。 Music Union會員應該都不會忘記Music Scrabble,這是一個我將音樂知識套用於Scrabble的砌字遊戲,玩法和Scrabble一樣,但砌的字只限曾經出版過唱片的歌手或樂隊名字和他們的大碟名。玩家可砌出全名中部分的字,但就要在砌完後說出全名,是我希望透過有趣的遊戲加強會員對音樂的認識的方法。Music Scrabble每年還會舉行比賽。

Michael Jackson死了!

圖片
Luciano Pavarotti傳出死訊全世界廣泛報導,但Michael Jackson在8月30日逝世卻沒有太多人知道。不要誤會,去世的不是King Of Pop,而是來自英國的「啤酒獵人」。 Michael Jackson是酒評界的明星,專攻啤酒和威士忌。上星期五參加Glenfarclas試酒會,坐在我身邊的老外便一直翻閱著他著的《The Malt Whisky Companion》。三十年來Michael Jackson不單評酒,也一直研究釀製好啤酒的方法,間接提升了新一代釀製啤酒的技術,對業界有實質貢獻。他生前一向大力推介比利時啤酒,我不是因為他才喝比利時啤酒,但卻是因為他的推介,市面才可這樣容易買得到比利時啤酒。Michael Jackson,這是我欠你的。

New Generation No.4

圖片
《New Generation》第四期再有突破,出現了兩版唱片廣告!不要忘記,它只是一份會員通訊,在報攤書店都買不到。我認為這是唱片行業對Music Union的最大肯定,這也是後來它變成正式雜誌的導火線。這期頁數再增至十六頁,加插了更多專欄。 其中的《Music Tech》,是為了令會員對樂器有更深認識而新設的,首先介紹的是木結他,撰文的是Gary Chan,他現在是金牌經理人的御用唱片監製人兼作曲人,合作過的歌手包括鄭中基、鄧麗欣、吳雨霏、方力申和陳慧琳等等。

New Generation No.3

圖片
一直支持香港獨立音樂的Music Union,第三期《New Generation》便以Virus作封面。Music Union的日子,也是本地獨立音樂其中一段最輝煌的日子。 後來我在互聯網上看到有人把我辛辛苦苦寫的cover story順手牽羊,略作改動就刊登出來,沒有注明出處,對我、Music Union、《New Generation》,以至香港獨立音樂都是一種侮辱。

New Generation No.2

圖片
到了1995年8月份第二期《New Generation》出版,已經有明顯進步,封面封底改為彩色印刷,頁數也增加至十二頁。封底刊登了Music Union於6月24日舉行三週年音樂會的照片,當晚演出嘉賓包括了劉以達官立小學、....HUH!?和陳輝虹。 ....HUH!?的主音歌手Tim為劉以達官立小學唱了兩首歌。 神秘嘉賓陳輝虹在雙客籍結他手Gary Chan和Edmund Leung的協助下獻出了他的第一次。

New Generation創刊號

圖片
《New Generation》本來是Music Union會員專有刊物,創刊號於1995年7月份面世,只有八頁,雙色書紙印刷無釘裝。內容包括Club News,Gig Guide,MU最新CD和有獎問答遊戲,封面故事的主角是Bjork。

我是劊子手

初相識或很久沒見的朋友看我一把年紀,總會問我有沒有小孩,為了避免嚇壞他們,我都不會說真話,其實我多麼想說:「有,但十年前我親手殺死了他!」 他是一個先天不足又後天失調的小可憐,每一個看見他的人都會給我一個很詫異的表情。天下父母都希望兒女冰雪聰明、健康漂亮,但我的小寶寶卻無人明白,一直走著很孤獨的路。 如果你從未見過命途多舛的他,讓我在這裡先介紹一下。我在1992年決定了要開一間給樂迷聚腳的會所,原因是做了半輩子樂迷,卻未能在香港找到一個可以讓我舒舒服服坐下來享受音樂的地方。發展文化,你不能沒有一個據點,MU (Music Union)就這樣誕生了。沒有政府支助,也沒有財團參與,不要說向銀行貸款,就是連開個銀行戶口也困難重重,我更要為了說服業主跟我簽租約而剪掉一頭長髮。 我投入畢生積蓄,但因為錢太少,只能選舊式大廈的樓上鋪,裝修佈置一切從簡。有位好友特別關照,為我找了一份工作,認為固定的收入可以減輕我的壓力,於是我找來另一個因音樂而認識的朋友坐鎮,開業的前兩年,其實我只有在下班和假日才可探望我的小寶寶。 這段時間,嬰兒由褓母帶大,我感覺到跟他的距離愈來愈疏遠,日子一日一日過去,他卻似乎沒有隨著成長。最後我辭掉工作,打算用全部精神和時間去照顧他,希望為先天不足的他作出補償。我用盡過去學到的市場推廣理論,也用盡過去贏得的人際關係,更親手將他改建成一家集音樂圖書館、Live House和精品店的多功能會所,每逢星期六晚又與商業電台聯合做直播節目,邀請五湖四海的音樂人真唱真音樂,由王菲到太極,由Radiohead到Jethro Tull。為了令到會員更容易投入音樂世界,我編了一份會員通訊《New Generation》,後來有會員提議將這份可媲美音樂雜誌的刊物推出市面,結果它成為了MU後來的主要收入來源。 有很多報章雜誌來做訪問和報導,但我愈解釋小寶寶的身世,他們愈寫得錯漏百出,而且寫的往往只集中在我,說我如何另類,話我那樣瘋狂,我希望有更多人接受的小寶寶就變得更奇型怪狀,更不屬主流。外國的傳媒正路得多,其中日本NHK電視台更派來我八十年代偶像Sandii & The Sunsetz的女歌手Sandii作主持,當她看到一張我為她蓄了十多年的樂隊宣傳照,雙眼立即充滿神彩,然後就變身八十年代的可愛少女,在會所內跑來跑去。後來更多外藉人士到來,幾乎全部都說,這冰雪聰明的孩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