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Music Union」標籤的文章

招牌不保

圖片
年廿八,洗邋遢。整理雜物時找到這本第68期的《東Touch》,出版日期是1996年9月17日。封面人物是梁詠琪,當時她正準備推出處女大碟。留住這本雜誌不是因為我是梁詠琪的粉絲,只要你細心看看照片背景,會看到右上角「MU Live House」的招牌。這個招牌是我設計兼親手製造的。 Music Union經歷過三個階段,初期的佈置有點似公立圖書館,由裝修師傅負責,後來我發覺氣氛過於拘謹,於是落手落腳改裝,又Keith Haring公仔又Graffiti,不久又覺得太似兒童樂園。最後再次包裝,以黑色和銀色作主調。由牆身的不銹鋼板到石屎造的檯、沙發的軟墊,以至這一個招牌,都是我設計兼D.I.Y.的。梁詠琪拍照的時間,可惜拍不到那幾張我花了最多時間和心血的檯。 奇怪的是,我留著這本雜誌,卻竟然沒有留著「MU Live House」的招牌!

New Generation No.15

圖片
製作第15期《New Generation》的時候,我的心情非常沉重,因為當時我已經決定要關掉經營了四年半的Music Union。我的一班好友就義務替我搞了一個「馬拉松音樂會」,由1996年10月20日的下午2時一直唱至深宵,送MU的最後一程。 答應演出的包括了陳輝虹、Black Box、....HUH!?、郭達年、解放、Pullover、Era、Exit、M2R、MC、Site Access、Miracle、Vanguard、Honest、De(Nness)、Diva、Postcard、Metropolis、 Survivor、Narcosis、Seasons Lee、Aexon、Hellrasier、Revolver、Zero、Pillow、譚達華、D-Liverance、久能逸事、Gary & Friends、Screw、N.T.、Jackal's Dream、Theresa,Tony & Kon、William Tang、民藝復興、劉以達官立小學。 到了當天,有幾多人和單位演出過我已記不清楚,但有幾多人出過汗、有幾多人流過淚我卻心中有數。音樂會結束之後,我和幾位好友去了商業二台的直播室,與黃志淙繼續在大氣電波享受那種纏繞不散的搖滾衝動,還有臉上那一串串不知是汗抑或淚。

New Generation No.14

圖片
《New Generation》取名自Suede在1994年推出大碟《Dog Man Star》的其中一首single,因為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雜誌名。中文名我叫《新一代樂迷態度》,希望新一代的樂迷可以改變張開口等餵的被動習慣,能夠主動多聽多看多問多想。當年有人批評說名字老套,但當我解釋是因Suede而起,嫌老套的人就立即改口說好。的而且確,名字落在不同的人,效果可以是天是淵。 《New Generation》用Suede (或Brett Anderson) 作封面人物,當然順理成章。Music Union當年推廣Suede不遺餘力,大部分會員都非常支持。很多音樂會搞手在舉辦音樂會前都會來問我意見,其中一個接到Suede的主辦權,但他們不認識這隊樂隊。我拍心口說:「半場門券算我的!」結果,Music Union真的包辦了五成以上的門券,Suede第一次的香港音樂會,就這樣誕生了。當晚踏入新伊館的一刻,看到的都是MU的會員,我感動得差點落淚。 我們愛Suede,Suede也愛我們,之後他們每次推出新大碟也會來香港舉行音樂會,即使是Tears和Brett Anderson的個人唱片也不例外。Brett Anderson來港之多,有人戲稱他家住旺角! 1995年也是Spice Girls冒起的一年。她們曾經在9月29日來港於Planet Hollywood免費表演,然後五位辣妹走紅、解散又重組,十三年後,有傳她們會再臨表演,但以各人今天的名氣,門券卻是天文數字了。

New Generation No.13

圖片
1996年8月,《New Generation》推出第13期,亦即是一週年紀念號。為了慶祝這個大日子,我想出了一個變態的點子,跑了去跟唱片公司的人商量,豈料真的有人跟我一般瘋,於是這一期雜誌隨書附送一盒VHS錄影帶,裡面預錄了十首Music video,包括有 Fool's Garden 當年熱爆的《Lemon Tree》,及 Pet Shop Boys 的《Se A Vida E》、 Robbie Williams 的《Freedom》、 Spice Girls 的《Wannabe》、 Everything But The Girl 的《Wrong》、Louise的《Naked》、 Dubstar 的《Elevator Song》、 Kavana 的《Crazy Chance》、 Maxi Priest 的《That Girl》和 OMD 的《Walking On The Milky Way》。 當時VCD和DVD尚未普及,VHS是最流行的影像載體。這個將印刷與影像結合的概念,成為了我後來出版另一本音樂雜誌《Jam》的路向。 同期進行的Music Union《唔怕四國際音樂會》亦塵埃落定, Moloko 不能成行,Melanie Garside一力擔起成為唯一「英方代表」。不過她並非單鎗匹馬,還帶了伴奏樂隊。她對音樂的認真,令我感動至今。 Melanie Garside是Daisy Chainsaw歌手KatieJane Garside的妹妹,90年代初被譽為「Indie界Shania Twain」,可惜星運不濟,在個人發展後曾經加入Our Lady Of Miracles (後來改名為The Vertigo Angels)和Mediaeval Baebes等樂隊,又化名 Maplebee 出碟,最近則與Pike Galloway組成了 Huski ,轉玩Electro Pop。

New Generation No.12

圖片
《New Generation》出版到了第12期,終於開始成型,三十二頁全粉紙印刷,但就無可避免要加價。由$6加到$10,升幅驚人,但出奇地銷量不跌反升。 製作這期雜誌正值Music Union四週年,為了慶祝,我開始籌備《唔怕四國際音樂會》。別人迷信,四週年會叫「邁向五週年」或「迎接五週年」,我故意叫「唔怕四」,表示百無禁忌,但想不到,這的確又是Music Union最後一次慶祝生日。 音樂會訂於1996年8月13日在城市大學惠卿劇場舉行,本來找了英國的Moloko、Melanie Garside及Jackal's Dream、Juno和Black And Blue三隊土炮同台演出,後來Moloko取消了整個亞洲行腳,我唯有取消他們的環節。 當時盧巧音是Black And Blue的成員,蓄的是Sinead O'Connor式的Skinhead。雖然Black And Blue從未宣佈過解散,但自盧巧音離隊後活躍程度大幅下降,聽說她正密謀回巢,可能在2008年來一個Reunion concert。十年人事,搖滾精神卻仍然存在。

後台風光無限好

圖片
朋友聚餐,話題永恆地環繞著為什麼香港沒有Live House的問題,然後總有人不識趣的叫我再搞Music Union,然後永恆地大家會像掉到一池死水中般沉默… 2007年11月13日,死水出現了漣漪,一家叫Backstage的Live Restaurant在中環鬧市正式開幕。老闆是一大班音樂人,有幕前的,有幕後的,有幕前加幕後的,例如馮 穎琪、徐繼宗和藍奕邦。於是開幕派對有大量「唱得彈得」的歌手樂手在餐廳裡的小舞台輪流轉,我沒有留守到最後,但已看到方大同、王菀之、張敬軒、恭碩良、徐繼宗、藍奕邦、方浩文、萱寧、張繼聰、金培達、劉浩龍…數來數去數不完。 Backstage是間法國餐廳,逢星期四、五、六晚會有Live表演,每晚主題不同,有流行曲也會有Jazz。 地址:中環威靈頓街52-54號Somptueux Central一樓(近鏞記酒家)

New Generation No.10

圖片
第10期的《New Generation》換了「大度」,由19cm X 25cm加大至21cm X27cm,所以在封面右上角印著「20% Extra」,頁數卻仍維持是24頁。配合改度,版面設計也改了,算是漸入佳境吧。 這一期在1996年5月出版,重溫當時的《Gig Guide》,音樂會倒不少,不計Music Union舉行的Power Generator,單是來路的已經有 Edwyn Collins 、大西順子Junko Onishi、 The Cranberries 、 Masada (成員包括John Zorn、Dave Douglas、Greg Cohen和Joey Baron)和Santana。看看票價,同樣在紅館演出的 The Cranberries 和 Santana ,最貴門券都是$480,十一年後, Linkin Park 叫價$850, Beyoncé 更要澳門幣$1,200! Santana 將於明年3月再來舉行音樂會,不知票價又會是多少? 不要以為加價是理所當然的,再看獨立樂隊的票價,1996年4月,LMF的音樂會收$100,2007年11月的 Lonely China Day 音樂會也是收$100(預購價)。搞獨立音樂的人,是值得我們致敬的。

New Generation No.8 & 9

圖片
《New Generation》總共出版了21期,本來打算逐期重溫,豈料整理時才發覺獨欠第8期。如果任何人仍存有這一期的話,可否通知一聲,我會用盡辦法把它帶回家! 第9期的《New Generation》算是初步成型,改用比較穩妥的兩口釘釘裝,但除了封面用電腦排版,裡面每一版仍是靠我剪剪貼貼。重溫內容,令我記起當時幫一班城市大學學生搞音樂會的故事。在這一個音樂會,他們遇到挫折、變幻、勢利、市儈,也碰上真心、熱情、藝術、團結,比在校園學的還要多。不知這班當年對搖滾音樂充滿熱誠的小伙子,今天是否仍對搖滾音樂不離不棄。 重溫這一期還有另一驚喜 ─ 我在雜誌裡面發現了一張Music Union的入會表格,背面印著3張MU的照片。潘國靈為《香港101》寫Music Union時,問我拿MU的照片,可是當時卻找來找去也找不到。即使是你最珍而重之的東西,如果今天不記錄下來,可能就會從此被忘記掉。 在Music Union夾Band的日子

New Generation No.7

圖片
第七期的《New Generation》在1996年1月出版,封面特別重金禮聘譚達華設計。當時我還未用過Photoshop,也不知道Illustrator是什麼,看著他按這按那,不可能的都變成可能。不過,當時的電腦是蝸牛,每次save file的時間足以落街食碗雲吞麵,做這個封面就足足花了一整晚。《New Generation》進入電腦年代,我也進入電腦年代。現在我沒有一天不用Photoshop,電腦壞了的日子會發狂發癲。 當時我為Music Union設了一個music collectors' corner,專攻限量特別版唱片和音樂周邊紀念品。原來像我染上此特殊辟好的香港人少得可憐,現在再看我的所謂珍藏,別人只會當作垃圾。若果全部換成1982年的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,我今日已經可以退休養老。

New Generation No.6

圖片
第六期的《New Generation》是Music Union的轉捩點,因為這一期由會員通訊非賣品,變成一本在市面有售的正式音樂雜誌,每本六元。我本有多年編輯雜誌的經驗,但礙於人力和物力,不得不作出妥協,無論在印刷、排版、釘裝都簡陋得可怕。全書只有廿四頁,由於當時還未有電腦排版,亦不存在電腦分色,所以彩頁只能有限度出現。現在再看,簡直是慘不忍睹。 不可思議的是,這一期《New Generation》出奇地暢銷,我還記得當時Anodize的Jimmy對我說,雜誌做得很好,因為有介紹樂器的專欄,所以他也掏腰包買了一本。我相信絕非雜誌做得好,只是市面上沒有這類東西吧了。 《New Generation》沒有為Music Union引來更多會員,但它的收入卻成為了MU後期的重要經濟支柱,否則MU更早就要關門了。

New Generation No.5

圖片
進步停不了,第五期的《New Generation》改用了粉紙做封面。Gary Chan繼續執筆介紹木結他,詳細分析五個主要品牌的產品,我又因為Janis Joplin逝世25週年而選她作《The Good Die Young》的主角。聽新歌的時候,你不能不同時認識音樂歷史。尤其進入廿一世紀後,我聽到所有的「新」音樂,全部都是取材於既有的音樂寶藏。 Music Union會員應該都不會忘記Music Scrabble,這是一個我將音樂知識套用於Scrabble的砌字遊戲,玩法和Scrabble一樣,但砌的字只限曾經出版過唱片的歌手或樂隊名字和他們的大碟名。玩家可砌出全名中部分的字,但就要在砌完後說出全名,是我希望透過有趣的遊戲加強會員對音樂的認識的方法。Music Scrabble每年還會舉行比賽。

New Generation No.4

圖片
《New Generation》第四期再有突破,出現了兩版唱片廣告!不要忘記,它只是一份會員通訊,在報攤書店都買不到。我認為這是唱片行業對Music Union的最大肯定,這也是後來它變成正式雜誌的導火線。這期頁數再增至十六頁,加插了更多專欄。 其中的《Music Tech》,是為了令會員對樂器有更深認識而新設的,首先介紹的是木結他,撰文的是Gary Chan,他現在是金牌經理人的御用唱片監製人兼作曲人,合作過的歌手包括鄭中基、鄧麗欣、吳雨霏、方力申和陳慧琳等等。

New Generation No.3

圖片
一直支持香港獨立音樂的Music Union,第三期《New Generation》便以Virus作封面。Music Union的日子,也是本地獨立音樂其中一段最輝煌的日子。 後來我在互聯網上看到有人把我辛辛苦苦寫的cover story順手牽羊,略作改動就刊登出來,沒有注明出處,對我、Music Union、《New Generation》,以至香港獨立音樂都是一種侮辱。

New Generation No.2

圖片
到了1995年8月份第二期《New Generation》出版,已經有明顯進步,封面封底改為彩色印刷,頁數也增加至十二頁。封底刊登了Music Union於6月24日舉行三週年音樂會的照片,當晚演出嘉賓包括了劉以達官立小學、....HUH!?和陳輝虹。 ....HUH!?的主音歌手Tim為劉以達官立小學唱了兩首歌。 神秘嘉賓陳輝虹在雙客籍結他手Gary Chan和Edmund Leung的協助下獻出了他的第一次。

New Generation創刊號

圖片
《New Generation》本來是Music Union會員專有刊物,創刊號於1995年7月份面世,只有八頁,雙色書紙印刷無釘裝。內容包括Club News,Gig Guide,MU最新CD和有獎問答遊戲,封面故事的主角是Bjork。

我是劊子手

初相識或很久沒見的朋友看我一把年紀,總會問我有沒有小孩,為了避免嚇壞他們,我都不會說真話,其實我多麼想說:「有,但十年前我親手殺死了他!」 他是一個先天不足又後天失調的小可憐,每一個看見他的人都會給我一個很詫異的表情。天下父母都希望兒女冰雪聰明、健康漂亮,但我的小寶寶卻無人明白,一直走著很孤獨的路。 如果你從未見過命途多舛的他,讓我在這裡先介紹一下。我在1992年決定了要開一間給樂迷聚腳的會所,原因是做了半輩子樂迷,卻未能在香港找到一個可以讓我舒舒服服坐下來享受音樂的地方。發展文化,你不能沒有一個據點,MU (Music Union)就這樣誕生了。沒有政府支助,也沒有財團參與,不要說向銀行貸款,就是連開個銀行戶口也困難重重,我更要為了說服業主跟我簽租約而剪掉一頭長髮。 我投入畢生積蓄,但因為錢太少,只能選舊式大廈的樓上鋪,裝修佈置一切從簡。有位好友特別關照,為我找了一份工作,認為固定的收入可以減輕我的壓力,於是我找來另一個因音樂而認識的朋友坐鎮,開業的前兩年,其實我只有在下班和假日才可探望我的小寶寶。 這段時間,嬰兒由褓母帶大,我感覺到跟他的距離愈來愈疏遠,日子一日一日過去,他卻似乎沒有隨著成長。最後我辭掉工作,打算用全部精神和時間去照顧他,希望為先天不足的他作出補償。我用盡過去學到的市場推廣理論,也用盡過去贏得的人際關係,更親手將他改建成一家集音樂圖書館、Live House和精品店的多功能會所,每逢星期六晚又與商業電台聯合做直播節目,邀請五湖四海的音樂人真唱真音樂,由王菲到太極,由Radiohead到Jethro Tull。為了令到會員更容易投入音樂世界,我編了一份會員通訊《New Generation》,後來有會員提議將這份可媲美音樂雜誌的刊物推出市面,結果它成為了MU後來的主要收入來源。 有很多報章雜誌來做訪問和報導,但我愈解釋小寶寶的身世,他們愈寫得錯漏百出,而且寫的往往只集中在我,說我如何另類,話我那樣瘋狂,我希望有更多人接受的小寶寶就變得更奇型怪狀,更不屬主流。外國的傳媒正路得多,其中日本NHK電視台更派來我八十年代偶像Sandii & The Sunsetz的女歌手Sandii作主持,當她看到一張我為她蓄了十多年的樂隊宣傳照,雙眼立即充滿神彩,然後就變身八十年代的可愛少女,在會所內跑來跑去。後來更多外藉人士到來,幾乎全部都說,這冰雪聰明的孩子...